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南方生热,热生火”。受地理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下,“体热”在南方十分普遍。
热性体质的人,无论是冬天还是炎炎夏日,都特别爱喝冷饮;比别人更容易出汗,别人才刚刚冒汗,自己已经大汗淋漓了;还会经常长痘、出现口腔溃疡……

为什么“体热”的人都会出现上面的状况?中医说的“体热”,又是什么“热”?“体热”的人,又该怎样更好地调理呢?
中医体热,到底是什么“热”?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阳胜则热”,所以中医所说的“热”,即是阳气盛的表现。
就像天气的寒热,我们可以通过外在感官进行判断。同理,中医也认为"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,意思是通过诊查其外部的象征,便有可能了解内部疾病发生的部位、性质。
而判断自身是否热性体质,可以观察以下身体表现进行初步判定:
① 体温没有升高,但自觉烦躁、发热、性格急躁;
② 一年四季偏爱冷饮,喜动不喜静;
③ 鼻涕、痰、小便等分泌物、排泄物偏黄、偏黏;
④ 常现面红目赤、舌苔黄腻、口臭口苦;
值得注意的是,中医讲的体质会随环境、时间的变化而转化,如原属“平和质”的人长期居住在南方地区,也可能会惹上“湿性”和“热性”,因此不能一概而论。
导致热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?
为辨证施治,中医还将“热症”分为实热和虚热:
实热主要是指人体阳气过盛,容易受外感六淫或情志刺激引起热症;
虚热主要是指先天不足,后天人体阴阳不平衡,导致阴虚火旺。
其中,引起热症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:
1、摄入过多温燥之物
温热之物会助长人体热性,从而形成内火,也就是岭南地区常说的“上火”。
常见的温热食物包括:羊肉、牛肉、白酒、辣椒、胡椒、油炸、火锅等,无论是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者,都不宜多吃。

2、五志化火
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焦虑烦躁、情志不畅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、激素紊乱,对整个人体内环境都产生不良的改变。
中医认为,精神情志受到刺激,将影响机体阴阳、气血的生理平衡,造成气机郁结而化热化火,具体表现以肝火为最多见。

3、阴虚火旺
阴虚火旺属于虚热,常见于体形偏瘦、过度劳累、年老久病的人群。主要是指人体阴液亏虚,制约阳热的能力下降,使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热表现出病态。

热性体质该如何正确调理?
中医治病,讲究“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阴阳血气失衡”,由于实热和虚热的病理产生不一样,因此调理也有所区别。
饮食以清淡为主
《黄帝内经》曾提出: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的治疗原则。
热性体质人群本身阳气较盛,摄入过多温燥之物,如巧克力、曲奇饼、薯条、羊肉等,会助长体热,更容易诱发“热症”。
平时饮食可以偏向苦瓜、绿豆、西瓜、木耳、鸭肉、海鲜等性凉食物,改善体热症状。

避免熬夜
中医认为,睡眠和清醒是阴阳交替的过程。
子时是天地由阴转阳的起点,子时(23点~凌晨1点)胆经(凌晨1点~3点)最旺,丑时(凌晨1点~3点)肝经最旺。
子时入睡有利于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,助于“养阴”,可避免阳气亢盛导致的“阴虚火旺”,也就是大家日常所说的“虚火”症状。

相比下火,虚热者更要注重养阴
虚热人群往往不是阳气过剩,而是津液耗损过多,人体阴阳失衡,所以虚热人群更需要注重的是滋阴。
生活中常见的滋阴食材有百合、糯米、银耳、梨、甘蔗、西瓜、山药等。另外,用麦冬、枸杞、石斛等药食两用的材料来药膳炖汤,同样有很好的滋阴功效。

饮用凉茶清内热
以上的食疗办法,虽然也是健康有效的办法,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改善体质,短期内效果不太明显。
但如果已经出现目赤肿痛、咽喉肿痛、疔疮肿毒、口腔溃疡等难以忍受的热证,可以用起清热解毒、疏风散热的广府凉茶缓解。
但阴虚火旺者由于多是过度疲劳、生活节奏不规律引起,不建议喝太过苦寒的凉茶,以免反伤阳气。
为免伤阳气选择甘润清凉、性平温和的夏桑菊清热下火,缓解热症不适也是不错的选择!
天丞健:健康使者,传承健康,守护爱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“ 天丞健 ”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uea.com/26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