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最早没有货币,而是以物换物。后来,人们把壳作为货币来完成交易。然而,由于早期中国人生活在内陆,壳并不容易获得。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圆形方孔铜钱从秦朝民国初年一直使用。古人除铜钱外,还使用纸币和白银作为用途。流通货币。明清时期,白银取代纸币和铜币,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。清朝灭亡后,大量白银消失了。为什么?

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历史
在宋朝之前,银子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货币流通。宋代使用的白银数量也很少。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明朝一开始,这是因为明朝以前中国的白银数量很少。明朝开通了一条新的海上航线,大量白银从美国流入中国。据估计,明末100年来,海外流入的白银数量是国产白银的10倍,这使得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。
明清时期,白银是市场上的主要流通货币。明初,政府也禁止使用银,要求使用纸币和铜,但纸币贬值太快,铜购买力远低于银,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商品交易需要使用大量货币支付,特别是大宗交易更适合银结算,因此,政府必须解除银禁令,鼓励银支付商品交易。因此,明朝实行白银为主,铜钱为辅货币政策,一直延续到清朝。

古代白银的货币价值
在古代,一两银相当于现在多少钱?如果单纯用白银的价格来衡量,明清时期的一两银相当于今天的130元。但是,这种简单考虑白银价格的方式,不能体现古银的价值,而应该用购买力来衡量古银的价值。
宋代一两银子1000元,米价6700文一石,一石约118.4斤。按1斤米3-4元计算,一石米约450元。所以宋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七八百元。半两银一石米,一石米145斤左右,一两银可以买两石米石米,按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,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1000多元。清朝一石米的价格是1.5~2银子之间,一石米约145斤,那么清朝的一两银子今天约350元。
用商品来衡量古代银子的价值不是很科学。由于古代经济水平与今天的差距很大,这种计算方法只能作为参考。

古银的支付方式
银锭俗称元宝,在宋朝之前,如果你去餐馆吃饭,你不能用银锭结账,因为银锭不是合法支付货币,商店不接受。
银锭在宋代开始用作货币,一般有12和52种规格。十二银锭相当于今天的七八千元,五十二银锭相当于今天的四万元。因此,银锭一般不用于小额交易,如吃饭结账,因为银锭的面值太大。银锭主要用于存储财富和大宗交易支付。

普通人通常用碎银支付。碎银的重量不标准,有大有小。因此,为了方便支付,古人通常随身携带剪刀和刀(děnɡ)子(戥子它是一个非常很高的小秤,可以精确到厘米)。付款时,用剪刀剪下适量的碎银,用剪刀称重后付款。剪银的另一个功能是验证银的纯度,看看里面有没有铅,有没有掺假等。其他人会把掉下来的银屑收集到一个袋子里,积少成多,积累到一定数量,然后再做成银。

晚清白银大量流失
清朝时期,白银作为流通货币正式进入市场,地方税每年也用银结算上缴国库。然而,自清道光年间以来,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败的清政府不断侵略中国,签署了大量不平等条约,除了割让国土外,还要支付巨额赔偿。1842年,清政府与英国签约《南京条约》,向英国赔款2100万两白银。1860年,清政府与英、法、俄签约《北京条约》,赔偿1600万两银。1895年,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协议《马关条约》,赔偿2.7亿两银。1901年,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等待11个西方国家签署《辛丑条约》,总共9.82亿两银。据统计,在整个现代史上,清政府签署的这些不平等条约累计赔偿13亿2,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。
天丞健:健康使者,传承健康,守护爱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“ 天丞健 ”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uea.com/21448.html